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七章 秉灯夜谈 (第1/2页)

加入书签

夜,静谧而又深沉。

天地之间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幕之中,栎阳平安里农家院落之中的那一点灯火则显得明亮。

幽幽火光的照耀之下,晃动的人影映在黄土夯成的墙壁之上,更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别样的意味。

“唉……”

一声悠长的叹息在房间之中响起,端坐在几案之后的公孙鞅,轻轻地放下了手中这份来自安邑的帛书。

双眼静静地闭上,在将心中生出的那份激荡渐渐平复之后,这份帛书具体内容重新浮现在了公孙鞅的脑海之中。

这份帛书乃是由身处安邑的魏侯魏罃亲笔所书,交由前来赴任栎阳县尉的孙伯灵随身携带,其上记载了一件对于秦东乃至整个魏国都无比重要的事情。

这便是魏罃准备将公孙鞅治下的栎阳作为推行“授田制”的试点。

一旦“授田制”在栎阳之地收获了不错的效果,那么这项在魏国已经在魏国其他地方推行了数十年的制度将会被推广到整个秦东之地。

其实在刚刚来到栎阳并看到这里“公田不振,私田成风”的现状之后,公孙鞅的心中就曾经升起过类似的想法。

若是授田制能够在栎阳乃至秦东之地上得以推行,那么不仅黎庶能够得到足以供应生活的土地,魏国也会因此而受益。

如此一举两得的事情,正是身为栎阳县令的公孙鞅心中所期盼的。

不过当记载着魏罃命令的帛书通过县尉孙伯灵真正交到他手中的时候,公孙鞅的心中却是忽然生出了几分惶恐。

一项新制度的推行固然可以获得不小的利益,但势必也会遭受到利益受损一方的强烈阻力。

在栎阳乃至秦东推行授田制,或许对于普通人以及魏国都有利,但是伤害的却是当地世族豪强的利益。

通过这些日子以来对于各乡里的走访,除了了解栎阳黎庶的生活之外,公孙鞅也基本摸清楚栎阳之地的几大世族。

虽然因为秦国战败并向西撤退,原本盘踞秦东之地的秦国世族大半已经离开,但是以余、丕、桑为首的一小部分世族还是留了下来。

他公孙鞅自己不过是初来乍到,能否顶住这些世族豪强的压力,完成“授田制”在栎阳的推行?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连公孙鞅自己也并没有万分的把握。

心中思绪渐渐纠结在一处,眉头更是深深紧缩,公孙鞅缓缓睁开了自己的眼睛。

眼前影影绰绰的灯火渐渐变得清晰,公孙鞅的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孙伯灵的身上。

“孙兄,不知道你对栎阳这个地方如何看?”

从刚刚开始孙伯灵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对面的公孙鞅,如今突然听到他询问自己,双眼之中立刻生出了几分思索。

“公孙兄勿怪,我对于军略倒有几分心得,治政之上却并不那么擅长。”

“那我就按照自己的看法简单地说几句,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公孙兄勿怪。”

几句谦辞落下之后,孙伯灵的脸上却是带上了几分郑重,“我从安邑一路向西,渡过了河水、走过了河西,这才来到了这秦东之地。”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评价秦东之地的话,根据一路以来的所见所闻,那我的答案一定会是穷困。”

“河西与秦东虽然仅仅隔了一条洛水,但是两地之间的差距有心之人一眼便能看出。”

“我来到栎阳不过一日而已,不过在我想来栎阳就算是比秦东之地其他地方好些,恐怕也好得有限吧?”

将自己一路以来的对于秦东之地看法,对公孙鞅和盘托出之后,孙伯灵心中的思绪同样高速流转了起来。

原本按照他的对秦战略是要依托秦东之地,先北上击破盘踞原本秦国以北的义渠等戎狄部落,然后再从东、北两个方向对秦国发动进攻。

而在亲眼看到秦东之地的现状之后,孙伯灵这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要想实现,却并不是想象之中的那么容易。

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向是兵家至理,可是现今如此穷困的秦东之地又怎么可能供给魏国大军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呢?

思绪流转到这里,孙伯灵心中却是对当初魏侯魏罃在自己拒绝秦东大营主将之后向自己提议的栎阳县令一职的用意有了更多的体会。

秦东之地对于魏国未来的灭秦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想要执行一切的前提,就必须要让秦东之地恢复乃至富裕起来。

孙伯灵缓缓将自己的心神重新拉回到现实之中,看向面前公孙鞅的视线也逐渐变得清明了起来。

只见在听完了孙伯灵的一番评价之后,公孙鞅的双眼之中缓缓浮现了几分赞同之色。

“是啊,正如孙兄所说,如今的秦东之地就算是栎阳,论及富裕繁华也无法与魏国其他部分相比。”

“二十年以来,在当今秦公的励精图治之下,秦东之地好不容易渐渐从昔日四代之乱的混乱之中恢复了过来;”

“可是一场魏国与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