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学制改革! (第3/3页)
有多处进行了全新的制度改革。”</br>“以农民的孩子为主的社学机构进行改革地点有三所,以商人私生孩子为主的私塾机构进行改革的地点有五所。”</br>“这八所当中目前为止暂且顺利,然而私塾之地速度却慢于社学机构。”</br>刘伯温将当地的教育改革进程情况大致汇报给了朱柏,并且在每一处设学地点都做出了批示。</br>朱柏大致观望了一下,浏览内部内容的时候发现似乎私塾等定义机构的设立进程反而减缓。</br>“这些有钱人的孩子都接受不了朕提出来的改革吗?”</br>“回皇上,依老臣之见,恐其中必有读书人阻隔。”</br>“此事倒也无妨,改革制度进程缓慢,也在朕的预料之中。”</br>“这些有钱人的孩子素来喜欢靠钱解决问题,如今大家站立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失去了原本优势,自然会有阻隔。”</br>“列位成功即可换位思考,或许可培养天赋。”</br>“以文采、数理、体育为主进行特殊考试,从而选拔在某一方面具备特殊天赋的人才。”</br>“成立全新的教学机构,进行特殊的针对性培养,就可以大幅的提高我大明朝内部的人才流入问题。”</br>“也可从中设立奖项,或是以特殊优待作为政策化,来增强这些学生的学习性。”</br>“这岂不是有个好办法吗?”</br>朱柏抬头,看向众人,尤其解缙,此人自诩才子,更称经书史籍无一不通。</br>难道腹中却只有空才?而无实学吗?</br>教育制度出现了问题,他大可以以内阁为主,和自己的老师朱元璋商议共同进行改革。</br>然而现在却躲在后边默不作声,腹无良策,着实可笑。</br>朱柏冷眼相看,谢缙未曾抬头,刘伯温倒觉得这是个好主意。</br>所以连忙上前:“老臣还有一个建议。”</br>“讲来听听。”</br>“可否将社学和私塾混淆?再无二者之分,无论是身豪强之子,还是农民百姓之子,皆在一处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