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两千两百四十七章 全军出击 (第1/2页)

加入书签

在科技位面当中,火药武器只能算是过渡性的武器,但是杀伤力毋庸置疑。</br> 作为一种需要大工业支持的产物,枪炮武器的兴衰,甚至代表了文明的进程。</br> 如果掌握了火药武器,就意味着战争进入大规模杀戮的时代,生命变得越发脆弱。</br> 废弃了火药武器,则意味着进入了更高等级的文明,这时候内部战争爆发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反倒是需要提防那些随时袭来的天灾。</br> 稍有不慎,就是种族灭绝的悲剧下场。</br> 科技位面生命永远想不到,当世界本源发现土著生物拥有真正毁灭世界的能力,能够发现世界的真相之后,就会自动开启灭绝模式。</br> 有些科技位面的灭绝模式,甚至开启过几十上百次,只是土著生物根本意识不到,始终都被蒙在鼓里。</br> 所以当科技文明走到这一步时,要么进入宇宙星空,成为更高等级的文明,避开看不见的杀劫。</br> 要么整个种族灭绝,只留下些许文明痕迹,让未来不知多少年后的位面新主人却猜疑。</br> 浩瀚虚空,位面无数,使用火药武器的位面并不多。</br> 圣龙城的这些枪炮,除了少量的战争缴获,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原世界。</br> 在圣龙城崛起的初期,这些武器装备伴随楼城修士,在一次次的战争中被使用,制造了无数杀戮。</br> 武器本身不分正邪,楼城修士的入侵同样谈不上对错,就如同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简直再正常不过。</br> 随着圣龙城的实力不断提升,新的武器不断研发和列装,这些老式的火药武器,就渐渐退出了战场。</br> 按照正常情况,这些武器应该被销毁回收,没有继续留存的价值。</br> 可是对于楼城世界而言,普通的金属资源无比廉价,根本就没有回收的必要。</br> 如果有需要的话,基石平台就可以提供大量的原料,想要多少有多少。</br> 永远不要猜测基石平台的库存有多少,那是个无底洞,不知道吞噬了多少位面的资源。</br> 三千战区的基石平台加起来,更是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楼城世界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br> 枪炮武器没有必要回收,又不能随意丢弃,于是这些火药武器便成为了万界商城倾销的商品,倒也换回了不少的珍惜资源。</br> 幸好圣龙城不缺储物装备,只需收好之后封存,根本占据不了多大的地方。</br> 结果这次神国战争开始后,枪炮武器又被再次启用,被楼城修士带入神国,继而源源不断的分发到信徒手中。</br> 对于初次接触枪炮武器的信徒来说,刚一接触就被这些武器的威力所震撼,科技文明的魅力,在这一刻彻底征服了神国信徒。</br> 圣龙城早期的实验就已经证明,枪炮如果落在楼城修士的手中,威力会百分百的发挥出来。</br> 放在信徒身上,同样也是如此。</br> 只用短短的时间,信徒们就熟练的掌握了枪炮武器的运用,拉上战场已经没有任何问题。</br> 然而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真正的海战当中,海怪一族拥有巨大的优势,完全可以借助海水的掩护发动攻击。</br> 枪炮武器的威力,在此刻被大大削弱,甚至不能伤害水中的海怪分毫。</br> 枪炮武器,根本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br>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阻止敌人从海底发动攻击。</br> 不过以植物浮岛拥有的强度,寻常海怪根本无法将其破坏,除非是那种超级海怪。</br> 针对这种超级海怪,同样也有专门的信徒进行狙杀,绝对不会让其轻易靠近。</br> 一切准备妥当,信徒们开始成批登临植物浮岛,然后缓缓离开各大防区。</br> 接下来的时间里,信徒会在海上集结,等待下一步的指令。</br> 各大防区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是特别遥远,尤其是在开阔平静的海面上,彼此之间都能够看到。</br> 这对信徒而言是一件好事,当遭遇危机的时候,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支援。</br> 从空中看去时,植物浮岛如同一道长龙,显得无比壮观。</br> 当然这种如同长蛇般散乱的阵型,在战场上肯定不可取,所以当行进到一定距离后,植物浮岛就会重新进行编队。</br> 就在这些植物浮岛进入海洋的那一刻,来自一五三防区的舰队,也同样驶入海洋当中,跟随在植物浮岛附近不断游弋。</br> 战舰上搭载的战斗人员,都是真正的楼城修士,因为交通工具缺少,他们只能乘坐战舰出海作战。</br> 对于这些楼城修士而言,战舰并不是唯一的作战平台,如果有需要的话,无论飞天入海都不在话下。</br> 除了海洋上的舰队之外,在头顶的天空中,还有隐藏的楼城修士跟随。</br> 这些都是真正的高手,负责监控整个战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br> 就在信徒们全部动员时,大神庙终于传达了指令,任命唐震为此事大战的总指挥官。</br> 对于唐震的任命,早就在信徒们的预料当中,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动静。</br> 这段时间以来,一五三防区始终处于风口浪尖,很多事情都与之有关。</br> 再加上楼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