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七章 (第3/4页)

加入书签

得就快把房顶给掀下来了。

群臣们说一句,豫王能顶两句回来,直到把人给怼到哑口无言,最终同意了豫王担任接待西夏的正使一职。

张茂则恭恭敬敬答道:“二大王聪明有辩才,且极具胆量,这都是随了官家,想来此番必定能挫败夏贼,为官家分忧。”

赵祯却是随意摆摆手道:“行了行了,你也少拍马屁,别把最兴来的本事往我脑袋上扣。我在最兴来这么大的时候可说不出夏使亦人哉的话来。”

张茂则抿着嘴乐,像是在同赵祯分享喜悦。

就他这位官家,别说是六岁,就是六十岁也没可能说出这种话。

然后照常说道:“都是祖宗庇佑,这才为我大宋送来了二大王。”

一说到这个,赵祯就又想叹气了:“就是书还是读得太少,一味争强,不知道见好就收,方能连绵不绝的道理。我瞧着刚才几位宰执被他气得脸色都有些不对了。”

张茂则说道:“二大王毕竟还年幼,思虑难免不周全。不过以二大王的聪慧,官家只需细细教授几年,必定十分出彩。”

“哈哈哈,朕也是这般认为的。”

君臣两个谈论的正是赵昕舌战群臣,通过据理力争把接待西夏使臣的差事抢到自己身上的事。

却说当赵昕自请为接待正使之际,紫宸殿中出现了明显的骚动。

作为大宋朝的文官,他们自然是想劝赵昕收回念头。

于是这一个说西夏乃是边鄙下国,还不够资格让赵昕屈尊亲迎。

赵昕便答昔年秦国也是地处西戎边陲,被中原诸侯视为未曾开化的野人,结果却是秦国一统天下,要重视对手。

那一个说现今已经被谕封为太子,夏人成粗鄙少礼,恐为所轻。

赵昕就怼不必掩耳盗铃,战场上真刀真枪都没拿到的东西,凭什么认为在谈判桌上能拿到。

强如汉唐,亦有白登之围,渭水之盟。输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不折不挠的勇气。

假使他去应付夏使就能省下一些钱绢,令百姓少些负担,能为君父分忧,能让群臣记住今日之耻奋发向上,那就是值得的。

群臣见言语上说不过赵昕,就又换了一种说辞,由章得象带头渲染起西夏使臣是多么的野蛮,就差直接说仍旧是未曾开化,茹毛饮血,喜欢吃白净小孩的野兽了。

赵昕就回嘴,西夏使臣亦为人哉?

既然是人,那大家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有何可怕?

如果不是人,那他就更要好好看看,做到知己知彼,免得将来披发左衽,为后世所不耻。

总之通过这次舌战群臣,赵昕出色并超额的完成了亮相计划,坐实了储君身份。

群臣们从知道有他这么一个皇子,受过圣祖点播,人很聪明,变成了亲身领教体会,不敢再轻易地进行言语交锋,会认真思考探讨他的意见。

是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往死里怼啊。

也是真敢担责,完全不像是一个赵家人。

只不过赵祯乐着乐着,忽然乐不出来了。

他可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

这要是有个意外……

赵祯望向张茂则,犹豫道:“要不还是把最兴来召回来吧?”

也就张茂则这种打小相伴的心腹能听懂这没头没尾的话,他沉吟了片刻后说道:“官家,君无戏言,二大王怕是不会欢喜。况且,这消息怕是已经传了出去,夏人那边……”

赵祯本也是心血来潮,不管有枣无枣先打上一杆子,听到张茂则反对后便也就作罢。

心中暗叹自己当时欣喜之下答应得太快。

夏人如今就在京中,想来如今也该收到了消息。以彼辈的心性与要面子,定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即便他此时招了最兴来回转,西夏使臣也必将以此为要求。

不过这种懊丧的情绪也只持续了很小一会儿,因为对天才儿子能够带来惊喜的期待重新占据了上风。

于是他语气欢快地使唤起了张茂则:“平甫,去取笔墨来。”

张茂则看着赵祯将赵昕先前在朝会上所说的《六国论》飞快地写在了屏风上,而与之平齐的另一侧,则是梁晁、寇准、吕夷简、晏殊、范仲淹、韩琦等一个个人名。

赵祯一手飞白书极佳,但越看越觉得今日所书是难得的心手相合,快意非常,大笑道:“平甫,你来看看,我写得如何?”

张茂则看着绢面已经有些发黄的屏风,心知官家今日是欢喜坏了。

因这屏风不是它物,正是从太宗朝传下来的书贤屏风。

自太宗朝起,历代官家但遇贤良之臣,便书其名于屏风上,以备将来拔擢任用。

所以他也就凑趣说道:“官家的飞白书愈发进益了,现下配上二大王的绝妙好文,真可谓是天作之合啊。”

“哈哈哈,平甫你这张嘴啊。不过……”

“不过什么?”

“我总觉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