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章 (第1/7页)
第50章第50章
第50章
在筹备登基大典的过程中,李世民舍不得他的贞观年号,来自大唐贞观的旧臣们也同样舍不得。
于是立下从龙之功的李靖等人,在朝堂上用非常强势的姿态,以“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贤明之君,唐太宗者也;本朝当以唐太宗为典范,为大宋开创一个贞观盛世"的说辞,
击败了群臣提出的“靖康“靖元””建炎"等年号,成功“说服"了大宋新君李世民采用贞观为年号。
跃跃欲试的群臣见状,也只好转而纷纷附和一一贞者,正也;观者,示也。
官家择此以昭昭正气示人的年号,必存了效仿唐太宗之雄图大志,真乃千古明君也!
李世民但笑不语。
更能昭示新君登基,乃是顺应天意人心的是:赵佶退位让贤的消息刚传出去,蜀地的李义山和梁山泊的宋江等人,就立刻停下了跟官府作对的叛乱之举,还发出公告,声称愿投降新君忠心朝廷。而在南方已聚集了整整十万人的叛首方腊,也公开发表了投降书:只要朝廷不治他手下这帮贫苦农人的罪,他们愿立刻偃旗息鼓效忠朝廷。接着,其他地方大大小小带人造反的势力,也纷纷发出了同样的宣言,向天下人展示了他们愿"改邪归正,诚服新君"的决心。这些匪首和起义军首领肯主动投降,固然有屈突通一直暗中笼络说服的缘故,但归根结底,能让这些人心悦诚服归顺的原因,还是李世民本身展现出来的超强能力一一
早在他第一趟全歼十万辽军时,他们就震惊此人乃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了。而接下来,李世民率领宋军暴打草原三国联军之战,堪称在他们这些最崇尚武力与实力的人心中封了神。
这些被屈突通笼络的"匪徒”,几乎都是遭到朝廷的血腥压迫才铤而走险之人,他们经历了比寻常百姓更多的苦难,也希望这片土地能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大改变…
与此同时,而他们也很清楚,凭自己的实力很难与朝廷的正规军长期抗衡,更知道迟早有一天注定会被朝廷剿灭或是招安…但李世民的横空出现,让不想束手就擒的他们看到了另一种胜利的曙光:他们可以凭借手中的微薄力量,襄助这样一位武德赫赫的赵氏宗亲登基,换掉那个无耻昏聩的懦弱君王!
所以,“还位于太/祖子孙"的流言能迅速流传到大宋每一个角落,自然少不了他们的推波助澜。
大宋官家代代畏辽畏战,让天下人忍了多少年的憋屈,如今来了这样一位敢战善战、打得那帮蛮夷一败再败的赵主帅,他若做了官家,又岂会让大伙再受那等窝囊气?
更别说,赵主帅还有爱民如子的贤名在外,这样的人做了皇帝,又岂会纵容奸臣贪官肆意吸百姓的血?
正因为这些原因,当李世民开始率西北军发动叛变时,还没等屈突通那边传来什么指示,两浙路的方腊就果断提前发起了誓师大会,想借此来转移朝廷的一部分兵力。
而赵佶的那道退位诏书,意味着他们赌赢了,大宋确认改天换日了!十月二十,新君登基大典。
一身衮冕礼服威严端肃的李世民,亲自乘金舆率百官前往太庙祭拜天地祖宗。
值得一提的是,当他持香躬身敬拜赵氏列代先帝时,手上的三支香竟然灭了。
群臣纷纷吓白了脸,面面相觑,难道这是先帝们不愿接纳这位以兵起事的新官家?这可怎么办呐!
贞观旧臣环视一圈开始悄悄躁动的人群,眼中都浮起了担忧之色。但李世民丝毫不慌乱,他泰然自若命人重取来三支香,再次点燃祭天告地,这一回,香并没有灭。
而当他再次持香,走到赵氏先帝们的牌位前时,香又灭了。如此三趟,周而复始,令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一一新君登基以昭告天地祖先,乃是千百年来之惯例,按理说,这个环节不过是走走过场,是出不了什么大岔子的。
但偏偏今日,赵氏先祖就是不肯接受新君的祭拜.…但若是新君无德,天地为何又肯欣然接受他的祭拜?
人间帝王自称为天子,可见天地的分量远在帝王之上,既然天地都认可了这位大宋的新天子,赵氏先帝又为何敢跟天地作对?实在是怪哉,玄哉!
在这瞬息之间,李世民心头已经有了某种隐约的猜测,可还没等他有所行动,近日正在告假养伤的青云道长就绕过人群,来到主持祭拜大典的司天监主官面前,面色严肃地质问道,
“你们竞然没有占出官家的天庭身份,竞敢让他屈尊祭拜人间君王,简直是荒谬!″
如此一来,原本陷入惊慌无措的司天监主官,急忙询问道长这话是何意。青云道长看了他一眼,转身看向满殿文武大臣,声音洪亮道,“诸位莫非忘了当日五星连珠之天象?莫非以为是先君们不肯接受官家的祭拜?非也!我大宋新君本是神界的玄天真武帝君,乃是奉天地之命下凡匡扶大宋社稷而来,太庙之中唯有天地受得起他的祭拜,故而,大宋先君不是不肯接受官家的祭拜,而是不敢接受官家的祭拜啊!今日之事乃是司天监占谶的失误,
↑返回顶部↑